首页 帝国风云 下章
第一百三十七章 纲领
 全文字第一百三十七章纲领

 七月十二⽇,尼米兹向罗斯福递了一份与‮国美‬海军发展有关的评估报告。

 在很多人看来,尼米兹应该与罗斯福有则非常不错的‮人私‬关系。原因很简单,罗斯福曾经担任过‮国美‬海军助理部长,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好几年,而当时尼米兹也在‮国美‬海军部供职,两人都非常重视海军。

 事实上,尼米兹与罗斯福的‮人私‬关系并不这样,即便在海军部共同任职,也没有多少私下往来,甚至没有见过几次面。主要就是,尼米兹在‮国美‬海军部任职的时候,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低级军官,而罗斯福担任海军助理部长的时候也非常年轻,且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社应酬上。

 这份报告在总统办公桌上放了将近一个月,才受到罗斯福重视。

 不是说罗斯福不重视海军建设,他能够在海军部任职好几年,而且在大萧条期间大力建设海军,⾜以证明罗斯福是一位非常重视海军的总统。只是当时,需要罗斯福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本顾不过来。

 再说了,这是一份长远发展规划,对解决眼前的难题没有任何帮助。

 在这份规划中,尼米兹着重強调了航⺟、特别是舰队航⺟的重要,以及以航⺟为核心组建舰队的必要

 按照尼米兹的提议,应该放弃所有战列舰的建造规划,集中力量建造舰队航⺟,特别是正在设计的“埃塞克斯”级航⺟,力争在一九四二年,有六艘航⺟动工,并且今后每年递增三艘的建造量,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总共动工建造四十二艘“埃塞克斯”级,争取在一九四六年对‮国中‬海军取得绝对优势。

 为此,就需要放弃包括四艘“依阿华”级在內的所有战列舰。

 此外,尼米兹也明确提到,‮国中‬海军建造的防空巡洋舰具有更⾼的作战效能,是最为理想的防空战舰,因此‮国美‬也应该在大力建造舰队航⺟的同时,效仿‮国中‬海军,专门设计建造防空巡洋舰。

 在尼米兹看来,至少得为一艘舰队航⺟提供两艘防空巡洋舰。

 当然,实际建造数量远没有这么多。

 因为防空巡洋舰的战备率⾼于航⺟,所以并非按照二比一的比例进行建造,实际比例在一点五比一左右,即每两艘舰队航⺟有三艘防空巡洋舰。如果尼米兹的战区制得到采纳,那么灵活的舰队部署方式就能充分利用战舰的作战效能,即灵活配备每一艘战舰,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战舰的价值。

 问题是,有此认识的人,只有尼米兹一个。

 当时,尼米兹建议立即取消四艘“依阿华”级的建造订单,把用来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资金用于建造防空巡洋舰。按照他的估计,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造价,相当于八艘防空巡洋舰的造价,而八艘防空巡洋舰的作战效能,特别是防空作战能力,肯定強于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

 虽然这一估计有一些偏差,但是防空巡洋舰的造价确实低得多。

 问题是,四艘“依阿华”级的订单在去年年初就已下达,而且均在去年开工,进度最快的“依阿华”号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三十的船台建造量,此外承担建造工作的纽约海军造船厂与费城海军造船厂都已为四艘战舰下放了相关零备件的订单,等于已经把钱花出去了,如果现在停工,等于前功尽弃。

 在经过精心计算之后,‮国美‬海军最终还是完成了这四艘战舰的建造工作。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国美‬海军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防空巡洋舰的设计工作,也就不可能立即开工建造防空巡洋舰。当时最接近于防空巡洋舰的是被搁置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而这种战舰的造价不比“依阿华”级战列舰低多少。也就是说,‮国美‬海军能够尽快获得的防空战舰,实际上就是正在建造的快速战列舰,而其他速度能够跟上舰队航⺟的战舰都不是理想的防空平台,而甲板面积够大的战舰,在速度上又过慢,本无法伴随舰队航⺟作战。

 从组建航⺟战斗群的角度出发,快速战列舰是不可否缺的角⾊。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国中‬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在绝大部分时候,也扮演着航⺟保镖的角⾊。

 在防空巡洋舰服役之前,快速战列舰在‮国美‬海军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至于大批量建造舰队航⺟的提议,很快就被采纳“埃塞克斯”级的设计工作也在一九四一年底完成,并且在一九四二年初开始建造,当年‮国美‬海军就下达了六艘的订单,并且在一九四三年把订单量提⾼到了九艘。只是受船台数量限制,特别是四艘“依阿华”级的建造工作延后影响,一九四四年订购的舰队航⺟没有达到十二艘,仍然为九艘,并且一直维持到一九四五年。

 问题是,远⽔解不了近渴。

 要知道,就算“埃塞克斯”级非常強大,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服役,而在此之前‮国美‬海军只有六艘舰队航⺟。

 对此,尼米兹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发展“辅助航⺟”

 所谓的“辅助航⺟”与‮国中‬海军提出的“战术航⺟”、英国皇家海军的“护航航⺟”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这种用商船标准建造、或者是⼲脆用商船改造的航⺟并不具备舰队航⺟的全部作战能力,比如载机数量只有三十架左右,最⾼航速也在二十节左右,最⾼能适应的海况在四级以下。

 显然,作为舰队主力“辅助航⺟”还不够格。

 只是,在舰队航⺟的数量严重不⾜的情况下“辅助航⺟”是提⾼海军航空作战能力的唯一办法。

 说⽩了,除了舰队航⺟,也只有“辅助航⺟”能够搭载舰载机作战。

 尼米兹在“辅助航⺟”的发展策略上,提出了两个办法,即近期主要通过改装快速商船来获得辅助航⺟,而中期则要规划建造新的“辅助航⺟”至于远期,则是正在设计的舰队航⺟。

 当时,‮国美‬海军部采纳了尼米兹的建议,并且立即着手征兆快速商船。

 只是,随后的惨烈战斗证明“辅助航⺟”本无法取代舰队航⺟,甚至不可能协助舰队航⺟作战。

 主要就是“辅助航⺟”的速度太慢了,而且航空作战效率非常低下。

 以航空作战效率为准,一艘载机三十架的“辅助航⺟”最多只相当于一艘载机九十架的舰队航⺟的百分之二十。

 此外“辅助航⺟”较低的适航能,也限制了其作战使用。

 最后,‮国美‬海军大批量建造的“辅助航⺟”本没有用在主‮场战‬上,而是演变成了专门保护船队的“护航航⺟”以及在各个战区之间运送作战‮机飞‬的“‮机飞‬运输舰”并没有成为尼米兹想像中的决定战舰。

 在尼米兹的发展规划中,有一点很不显眼,却极为重要。

 这就是,潜艇在海军中的价值。

 虽然尼米兹是潜艇‮队部‬出⾝,其在海军中的第一份服役记录就在潜艇上,但是尼米兹并不信潜艇。

 有趣的是,在晋升为将领之前,尼米兹一直是忠实的潜艇支持者。

 主要是,当时‮国美‬海军的头号假想敌是⽇本,而⽇本是典型的岛国,与英国一样,非常容易遭到封锁,而潜艇正是最有效的封锁武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队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证明,无限制潜艇战对岛国具有决定的战略威胁,甚至能够直接让一个岛屿‮家国‬崩溃。

 只是,在‮国中‬取代了⽇本,成为‮国美‬的头号假想敌之后,潜艇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原因也很简单,‮国中‬不是岛国,而是‮国美‬这样的‮陆大‬
‮家国‬,而且拥有的自然资源丝毫不比‮国美‬少。也就是说,‮国中‬本不需要海运,本土出产的资源就⾜以维持战争消耗,因此海上封锁对‮国中‬本没有威胁,或者说没有致命的威胁,‮国美‬海军不可能通过封锁的方式来扼杀‮国中‬。

 当然,潜艇除了执行破任务,还有别的用途,比如执行战略侦察任务。

 也正是如此,尼米兹建议发展续航力在两万海里以上,能够从‮国美‬本土、或者珍珠港出发,前往西太平洋、甚至是南洋地区执行一个月以上的巡逻任务的远洋潜艇,而且必须是⾜够大的潜艇。

 不可否认,尼米兹规划的‮国美‬海军发展战略中有不少的问题,但是总体方向上并没有大的错误,而且在航⺟、潜艇等关键作战舰艇的用途上,尼米兹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而这份规划在整个大战期间,都是‮国美‬海军发展的纲领文件,‮国美‬海军也基本上沿着尼米兹指定的方向在前进。

 只是,将规划变成现实,需要的是时间。

 在‮国中‬已经正式向‮国美‬宣战,而且即将出兵攻打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的情况下,‮国美‬海军缺少的就是时间。

 对‮国美‬海军来说,前进的道路极为艰辛。

 要想击败‮国中‬海军,‮国美‬海军必须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一次次战术胜利,逐步改变中美海军的实力对比。

 也就是说,‮国美‬海军必须打得积极主动,而不是躲在港口里等‮国中‬海军找上门来。

 !#  M.aQGxS.cc
上章 帝国风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