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经注 下章
卷三
 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龙应于九里⾕⾼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诸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以为邑号,故目城为⽩口骡韵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又径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又北径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旷。河⽔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又北与枝津合。⽔受大河,东北径富平城,所在‮裂分‬,以溉田圃,北流⼊河,今无⽔。《尔雅》曰:灉反⼊。言河决复⼊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河⽔又东北径浑怀障西。《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二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百四十里。河⽔又北径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径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伎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駰谓之窳浑泽矣。 屈从县北东流,河⽔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东径⾼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山下,至⾼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闭,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阙之名也。自闭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阙。即此处也。河⽔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至河目县西,河⽔自临河县东径山南。《汉书注》曰: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西。是⾩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径柯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阙以东,夹山带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阙据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径临戎县故城北,又东径临河县南,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径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又南径马山西。《汉书音义》曰:山在河北,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县北有马山。今山在县北,言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案南河、北河及安县以南,悉沙⾩耳,无他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案《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案《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名曰青盐。又名戎盐,⼊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屈南过五原西安县南,河⽔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趾。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又东,径西安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河⽔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屈东过九原县南,河⽔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虏也。河⽔又东径原亭城南。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河⽔又东径稒城南,东部都尉治。又径河县故城北,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山,筑长城及开南越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河⽔又东,枝津出焉。河⽔又东流,石门⽔南注之,⽔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琊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又东径稠县故城南,王莽之固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大河东径咸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河⽔屈而流,⽩渠⽔注之。⽔出塞外,西径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渠⽔西北径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渠⽔又西径魏云中宮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宮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渠⽔又西南径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渠⽔又西北径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出塞外,南径钟山。山即山。故郞中侯应言于汉口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圃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西南径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径原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合,其⽔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甫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又西南⼊芒⼲⽔。芒⼲⽔又西南径⽩道南⾕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道城。自城北出有⾼阪,谓之⽩道岭。沿路惟土⽳。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又西南,径云中城北,⽩道中溪⽔注之,⽔发源武川北塞中,其⽔南流,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西南流,历⾕,径魏帝行宮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宮城在⽩道岭北⾩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內惟台殿而已。其⽔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芒⼲⽔又西,塞⽔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祖北巡,届于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郞⾼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堂字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著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氏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颗。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逻等从巨姓名,若新镂焉。其⽔历⾕南出山,西南⼊芒⼲⽔。芒⼲⽔又西南注沙陵湖,湖⽔西南⼊于河。河⽔南⼊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郞,从⾼祖北巡,亲所径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槙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南流,脉⽔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又南过⾚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汉⾼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又东南,左合一⽔,⽔出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又西流注于河。河⽔又南,树颓⽔注之,⽔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亦取名焉。东北流,径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又西北,右合一⽔,⽔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又受名焉。其⽔西北流,注于中陵⽔。中陵⽔又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又西北流,右会一⽔。⽔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山又取名焉。北流径锄亭南,又西流径土壁亭南,西出峡,左⼊中陵⽔,中陵⽔又北分为二⽔,一⽔东北流,谓之沃⽔。又东径沃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也。又东北径沃城东,又东合可不埿⽔,⽔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沃⽔又东,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又东合一⽔,⽔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浑⽔。西北流,注于沃⽔。沃⽔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县故城六十五里,池⽔徵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北堆,⽔亦受目焉。中陵川⽔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于连岭北。⽔出沃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曰诰升袁河。西南流径沃县,左合中陵川,流西南与一⽔合,北俗谓之树颓⽔。⽔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流西南注,分谓二⽔。左⽔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西径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又南,大罗⽔注之,⽔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径武州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亦藉称焉。其⽔西南流,一⽔注之。⽔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径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又左得湳⽔口。⽔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还?伋计⽇告之。及还,先期一⽇,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又东南流,羌人因⽔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也。其⽔,俗亦谓之为遄波⽔,东南流⼊长城东。咸⽔出长城西咸⾕,东⼊湳⽔。湳⽔又东南,浑波⽔出西北穷⾕,东南流注于湳⽔。湳⽔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又东流⼊于河。河⽔左合一⽔,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涛涌波襄,雷渀电怈,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又南过西河圁县东,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出上郡⽩土县圁⾕,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圁⽔出西,东⼊河。王莽更曰⻩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合,⽔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于圁。圁⽔又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出。圁⽔又东,梁⽔注之,⽔出西北梁⾕,东南流,注圁⽔。圁⽔又东径圁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矣。又东,桑⾕⽔注之,⽔出西北桑溪,东北流,⼊于圁。圁⽔又东径圁县南,东流注于河,河⽔又东,端⽔⼊焉。⽔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棕,其草多穹穷,是多圁石,端⽔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河⽔又南,诸次之⽔⼊焉,⽔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之⽔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象蛇。其⽔东径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失是也。其⽔东⼊长城,小榆⽔合焉。历涧西北,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又东⼊于河。《山海经》曰:诸次之⽔,东流注于河,即此⽔也。,河⽔又南,汤⽔注之。《山海经》曰:⽔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出焉。东流注于河也。

 又南离石县西,奢延⽔注之。⽔西出奢延县西南⾚沙⾩,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出孟山者也。郭景纯曰:孟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又谓之朔方⽔矣。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之北,黑⽔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鐶,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金饰之,列于宮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延⽔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奢延⽔又东,黑⽔⼊焉。⽔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奢延⽔又东台兰⽔。⽔出⻳兹县兰⾕,东南流注奢延⽔。奢延⽔又东北流与镜波⽔合,⽔源出南琊山南⾕,东北流注于奢延⽔。奢延⽔又东径肤施县,帝原⽔西北出⻳兹县,东南流。县因处⻳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奢延⽔又东,径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五龙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翟之中。又有平⽔,出西北平溪东南⼊奢延⽔。奢延⽔又东,走马⽔注之。⽔出西南长城北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帝仙矣。其⽔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东北流⼊长城,又东北注奢延⽔。奢延⽔又东,与⽩羊⽔合,其⽔出于西南⽩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奢延⽔又东⼊于河。《山海经》曰:生⽔东流注于河。河⽔又南,陵⽔注之。⽔出陵川北溪,南径其川,西转⼊河。河⽔又南得离石⽔口,⽔出离石北山,南流径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其⽔又南出西转径隔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过中县西,中县故城在东,东翼汾⽔,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又南过土军县西,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不方,汉⾼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天马。其⽔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出道左⾼山,西南注之。龙泉⽔又北屈径其城东,西北⼊于河。河⽔又南合契⽔,傍溪东⼊穷⾕,其源也。又南至禄⾕⽔口,⽔源东穷此溪也。河⽔又南得大蛇⽔。发源溪首,西流⼊河。河⽔又南,右纳辱⽔。《山海经》曰:辱⽔出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多铁,多⽟,其⽔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东流得浣⽔口,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之源也。辱⽔又东会⽔西南溪下。⽔所发,而东北注辱⽔。辱⽔又东南,露跳⽔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辱⽔,流注于河。河⽔又南,左合信支⽔,⽔发源东露溪,西流⼊千河。河⽔又南,左会石羊⽔,循溪东人,导源穷⾕,西流注于河。

 又南过上郡⾼奴县东。

 域⾕⽔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于河。河⽔又南合孔溪口。⽔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又右会区⽔。《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柞,其下多杻、橿,其多金、⽟,区⽔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东流⼊上郡长城。径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傍⽔北出,极溪便得⽔源。清⽔又东得龙尾⽔口,⽔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清⽔又东会三湖⽔,⽔出南山三湖⾕,东北流⼊清⽔。清⽔又东径⾼奴县,合丰林⽔,《地理志》谓之洧⽔也。故言⾼奴县有洧⽔,肥可,⽔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大如筥,注地为沟,⽔有肥如⾁汁,取著器中,始⻩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肥亦所在有之,非止⾼奴县洧⽔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楼城也。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清⽔又南,奚⾕⽔注之,⽔西出奚川,东南流⼊清⽔。清⽔又东注于河。河⽔又南,蒲川⽔出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南出,得⻩卢⽔口,⽔东出蒲子城南,东北⼊⾕,极溪便⽔之源也。蒲⽔又南合紫川⽔,⽔东北出紫川⾕,西南合江⽔,江⽔出江⾕,西北⼊紫川⽔。紫川⽔又西北⼊蒲⽔,蒲⽔又西南⼊于河⽔。河⽔又南合黑⽔,⽔出定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径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俗谓之⽩⽔也。⽔西出其县南山定⽔⾕,东径定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之也。定⽔又东注于黑⽔,流东南⼊于河。

 
译文

 又往北流过北地郡富平县西边,

 河畔有两座山峰相对并峙,河⽔就从两山间流出一一这就是上河峡,世人称为青山峡。河⽔穿过山峡北流,往东分出一条支流。河⽔又往北流经富平县旧城西边,秦时设置北部都尉,治所就在这座县城。王莽称郡为威戎,县名持武。建武年间(25 - 57 ) ,曹凤,字仲理,当了北地太守,他施政教化成绩特别出⾊,因此在九里⾕⾼冈亭有⻩龙出现。龙角长三尺,龙⾝耝十围,尾长.十余丈。皇帝嘉奖他,赏赐丝绸百匹,把傣禄增加到中二千石。河⽔又北流,河中洲上有个薄骨律镇城,就是赫连的果城。直到今天,洲上还有桑树和果树林残留下来。但薄骨律一名来自戎族地区,城名语义却无从查考。访问当地老人,都说据前辈博闻广识的人士相传:赫连时候有一匹骏马死在这里,取骏马的⽑⾊为城名,称为⽩口,音讹为“薄骨律”相沿至今不改,不知是否如此。河⽔又流经典农城东边,世人称为胡城。又往北流经上河城东边,世人称为汉城。薛攒说: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就是此城。冯参当上河典农都尉时,治所就在这里。河⽔又往北流经典农城东边,俗称吕城,也是冯参的驻地,在这里管理农民。河⽔又往东北流过廉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西河亭。《 地理志》 说:卑移山在西北。河⽔又北流,与支流相汇合。这条支流上流承接大河,往东北流经富平城,随处分⽔灌溉田园,北梳注⼊河⽔,但今天已经无⽔了。《 尔雅》 说:渗,反回重新流⼊的意思,是说河⽔决口溢出后重又流⼊。河⽔有撇⽔,正像汉⽔有潜⽔一样。河⽔又往东北流经浑怀障西边,按《 地理志》 ,这是浑怀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227 ? 233 )初年,平定了三齐,把历下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因而有了历城这地名,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河⽔又往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边,山离北地五百里。山间的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都像虎和马,轮廓分明,像是画成一般,所以又叫画石山。

 又往北流过朔方郡临戎县西边,

 河⽔往东北流经三封县老城东边。三封县置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 十三州志》 说:三封县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河⽔又往北流经临戎县老城西边。临戎县置于元朔五年(前124 ) ,原来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称为推武。河⽔又往北流,有一条支渠往东分出,东经沃野县老城南边,分⽔口叫铜口。沃野县建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0 ) ,就是王莽的绥武。支渠引⽔东流来灌溉田亩,所谓引⽔流通,全在我们自己的智慧,这话真不错。河⽔又折向北方,成为南河分出。河⽔又北流,在魔浑县老城东往西分流溢出。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开拓朔方郡,县城就是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条路,从县城西北通出鹿塞。王莽把郡名改为沟搜,县名改为极武。河⽔溢出后积聚成屠申泽,这片沼泽东西广达一百二十里。《 地理志》 说:屠申泽在县东,指的就是此泽。阐胭则称为廊浑泽。

 从县北转弯东流,河⽔又转弯东流,这就是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越过梓岭,在北河造桥。北河往东流经⾼网南边。《 史记》 载,赵武灵王采用胡人服装以后,从代沿着山脚下直到⾼网,都建了要塞。山下有长城,长城旁边,连绵的山脉⾼揷云天,中间有个:断口,在两岸巍然耸立,多有云雾缭绕,望去就像宮胭似的,以形状取名,所以叫⾼网。从⾼网往北去荒中,胭口有一座城,跨山构筑,称为⾼胭戍。从古代直到今天,常在城內驻扎重兵守卫,以守备边塞的要道。汉朝元朔四年(前125 ) ,卫青率领了十万大军,在⾼网打败了右贤王,就是这地方。河⽔又往东流经临河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恭王的儿子刘贤,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的监河。

 到河目县西边,河⽔从临河县往东流经山南麓。《 汉书注》 说:山在河北。指的就是这座山。河⽔往东流过石迹⾩西边。这座小山上的岩石,碎裂后露出的斑纹都有马、鹿的蹄痕,因而得名。河⽔转弯南流,从河目县旧城流过,县城在北假地带。北假是个地名,从⾼网以东,沿河在两岸连山之间,直到山以远一带地方,都叫北假。《 史记》 说:秦派蒙恬率领十万人马,北上攻打胡人,渡河夺取了⾼网,把守住山的北假。北河又南流,与南河汇合。南河上游承接西河,往东流经临戎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临河县南一边,又往东流过广牧县老城北边。老城是东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盐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路程,往东与河⽔相汇合。河⽔又往南流过马山西边。《 汉书音义》 说:山在河北,山在河南。说的就是这座山。但据实地核查,山却不在河南。《 史记音义》 说:五原安县北有马山。现在山在县北,却说是在河南,这又是存疑造成的错误。我按南河、北河以及安县以南,都是沙丘,没有其他特别的山,所以《 广志》 说:朔方郡北部有流沙七处,却没有与此相当的山,这是《 音义》 、《 广志》 的偏见。说山在河⽔东南,倒还差不多。河⽔又往东南流经朔方县旧城东北。《 诗》 说:在那朔方筑城,说的就是这地方。汉元朔二年(前127 ) 大将军卫青把河南那片地方立为朔方郡,派校尉苏建去筑朔方城,就是此城。王莽则称为武符。按《 地理志》 说: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县南。又按《 魏土地记》 说:县里有个大盐池,池里的盐颗粒耝大而⾊泽青⽩,名叫青盐,又叫戎盐,可⼊药。汉时设置典盐官。大盐池离平城宮一千二百里,在新秦一带。服虔说: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圆千里。如淳说:在长安以北,朔方以南。薛攒说:秦驱逐了匈奴,把河南一带纳⼊版图,并迁了一些百姓过去,以充实人口,称为新秦。

 折向南方,流过五原都西安县南边,河⽔从朔方向东转弯,从渠搜县老城北边流过。按《 地理志》 ,朔方有渠搜县,是中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沟搜亭。《 礼- 三朝记》 说:北方开发渠搜,南方安抚趾。这里把北方与南方相对并举,这也就是《 禹贡》 里所说的析支、渠搜。河⽔又往东流经西安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名为漳安。河⽔又往东流经田辟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是旧时的西部都尉治所。

 折向东方,流过九原县南边,河⽔又往东流经成宜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名为艾虏。河⽔又往东流经原亭城南边。阐胭《 十三州志》 说:这是中部都尉治所。河⽔又往东流经宜梁县旧城南边。阐驹说:在五原西南六十里,现在人们称为石崖城。河⽔又往东流经稠城南边,这就是东部都尉治所;又从河县旧城北边流过,又往东流经九原县旧城南边,秦始皇设置九原郡,治所就在这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 年 ),改名为五原,也就是王莽的获降郡成平县。老城西北与一城相对,大概是五原县老城,也就是王莽的填河亭。《 竹书纪年》 :魏襄王十七年(前302 ) ,邯郸朝廷命令吏大夫的奴仆迁居到九原,又命令将军大夫的嫡子和驻防边境的官吏,都穿上胡人的服装。老城南对长河,北依连山。秦始皇驱逐了匈奴,傍着河⽔东岸修筑保垒,与山连成一线,成为河上的要塞。徐广《 史记音义》 说:山在五原以北。指的就是此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 ,起自临挑,东到辽海,西傍山,兴工修筑长城,又去南方开拓南越。民佚⽩天戒备,夜间开工,劳瘁不堪,怨声载道。所以杨泉《 物理论》 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到处躺満了死尸。民歌说:生儿你别去抚养,生女你喂她成长。你没看见长城下,遍地是尸骨纵横!百姓的怨恨痛苦,已经到了这地步J 蒙恬临死时说:从临挑开始直到辽东,筑城挖壕万余里,不可能不橱断地脉,这本来就该办死罪一了!

 又往东流过临沃县南边,庙沃就是王莽的振武。河⽔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河⽔又东流,石门⽔往南注⼊。石门⽔发源于石门山。《 地理志》 说:发源于北方的石门障,说的就是这座山。从石门障往西北走.就到光禄城。甘露三年(前51 ) ,呼韩琊单于回国,诏令派遣长乐卫尉⾼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名,护送单于去幕南镇守光禄城。光禄城是光禄大夫徐自为所筑,因而得了光禄之名。光禄城东北,就是怀朔镇城。⽔从石门障往东南流,从临沃城东边流过,往东南注⼊河⽔。河⽔又往东流经稠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固。《 地理志》 说:从县北发源于石门障。河⽔冲塌了它的西南角,又往东南流,有支流注⼊。这条支流上口在临沃县承接大河,往东奔流了七十里,灌溉着北岸南北二十里间的田亩,注⼊河⽔。河⽔又往东流经塞泉城南边,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云中郡祯陵县南边,又往东流过沙南县北边,从县东折向南流,经过沙陵县西边,

 大河往东流经咸县旧城南边,就是王莽的贵武。河⽔曲折地奔流,⽩渠⽔注⼊。⽩渠⽔发源于塞外,往西流过定襄武进县旧城北边。武进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为伐蛮,世祖建武年间立为侯国,封给赵虑。⽩渠⽔往西北流经成乐城北边。《 郡国志》 说:成乐,原属定襄。《 魏土地记》 说: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现在是云中郡治所,又名石卢城。⽩渠⽔又往西流经魏云中宮南。《 魏土地记》 说:云中宮在云中县老城东四十里。⽩渠⽔又往西南流经云中老城南边,这是旧时赵国地方。《 虞氏记》 说:赵武侯从五原河曲开始筑长城,东端直到山。又在河西建造大城,一边崩塌,没有筑成,于是在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祷。⽩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翱翔,整天盘旋不去,下面现出大片亮光。武侯说:天鹅莫非是为我而来的吗?于是就在那里筑城,这就是今天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 ) ,设置云中都,王莽改郡名为受降,县名叫远服。⽩渠⽔又往西北流经沙陵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希恩县。渠⽔往西注⼊沙陵湖。还有一条芒⼲⽔,发源于塞外,往南流经钟山,就是山。从前郞中侯应对汉朝皇帝说:山东西千余里,可说是单于的园林。自从孝武帝出兵,在漠北争夺这片地方,匈奴失去了山,经过那里没有不痛哭的。他说的就是这条山脉。渠⽔往西南流经武皋县,就是王莽的永武;又往南流过原县老城西边,又往西南与武泉⽔汇合。武泉⽔发源于东方的武泉县老城西南。武泉县就是王莽的顺泉。武泉⽔往南流,又折向西边,流经北舆县老城南边。按《 地理志》 ,五原有个南舆县,就是王莽的南利,所以这里加北字,叫北舆,旧时原是中部都尉治所。《 十三州志》 说:广陵有舆县,所以这里加北字,叫J 匕舆,但两地相距太远,恐怕是不会以南北方位来区别地名的。武泉⽔又往西南注⼊芒⼲⽔。芒⼲⽔又往西南流,从⽩道南⾕口流过,右边有一座城,傍着长城,背靠山岭,前临沼泽,叫⽩道城。从城北出去,有一道⾼坡,叫做⽩道岭。沿路有个土洞,洞中有泉⽔涌出,永远汲不完。我常读《 琴》 ,看到《 琴慎相和雅歌录》 ,有“饮马长城窟”的诗句。待到走了这条路,追想起古时的事,才知道写得非常确切,并非虚言。回头眺望左右两边,山顶上有一道像是塌毁的城墙废址,沿着溪流和山岭蜿蜒伸展,东西都看不到尽头,想来可能就是赵武灵王所筑。芒⼲⽔又往西南流过云中城北边,有⽩道中溪⽔注⼊。溪⽔发源于武川以北的边塞,往南流经武川镇城,这座城是景明年间(500 - 503 )为防御北狄而筑。⽔往西南流,穿过峡⾕,流过魏帝行宮东边,世人称为阿计头殿。宮城在⽩道岭北边的山上,城角建成圆形,不是方方正正的;四座城门上⾼筑城楼,城內只有⾼台殿宇而已。⽔又往西南流过中溪,出山后往西南流,在云中城以北往南注⼊芒⼲⽔。芒⼲⽔又西流,塞⽔发源于怀朔镇东北的芒中,往南流经广德殿西山下。我在太和十八年(494 )随从⾼祖到北方巡察,到了山的讲武台。台的东边有⾼祖《 讲武碑》 ,碑文是中书郞⾼聪的手笔。从台西出去,往南登山,山上没有树木,只是一座光山而已,广德殿就在那里。殿宇四面披檐,两边有廊,厅堂內和藻井上都描绘奇禽异兽。宮殿西北是馄煌堂,楹柱方椽都精雕细琢,模仿古时的温室殿。当时⾼祖莺驾临幸朔北荒漠的边区,南秦王仇池杨难当撤去藩国称号前来投诚归顺,通过翻译来朝拜⾼祖,这就是他觑见的地方,所以取名广德殿。魏太平真君三年(442 )刻石立碑,颂扬当时这件史事,碑文的颂词说:清除国內的祸害,威慑四境的边疆。无论是蛮戎各族,直到那西方的氏羌,无人不心悦诚服,携带翻译前来拜望。南秦恭顺地俯首听命,敬畏地纳土请降。巍峨的广德殿,壮丽的馄煌堂!这是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的手笔。碑的背面题着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随从大臣的姓名,仿佛新刻的一样。塞⽔经过山⾕南端出山,往西南注⼊芒⼲⽔。芒⼲⽔又往西南流,注⼊沙陵湖,湖⽔往西南注⼊大河。河⽔往- 南流进祯陵县西北,沿着胡山,流经沙南县东北,从二县的两山之间流出。我在太和年间当尚书郞,随从⾼祖到北方巡察,那一带是我亲⾝经历过的地方。县城在山南,就是王莽的棋陆,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左右,有两座大山东西对峙,山的西边临河,河⽔往南流。按照⽔脉来核对经文,其中记述川流经过之地,次序却颇不相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又往南流过⾚城东边,又往南流过定襄郡桐过县西边,定襄郡是在汉⾼帝六年(前201 )设置,就是王莽的得降。桐过县,王莽改名为椅桐。河⽔在二县中间的一段,有个渡口叫君嚼子济。皇魏桓帝十一年,皇上西行到榆中视察,往东去代郡各地巡行。洛有个大商人带了钱币货物跟在后面,夜间了路,去投宿于渡口津长处。津长名叫子封,送他过河。不料商人暴病而死,津长把他埋葬了。商人的儿子来寻⽗亲的遗体,掘开坟墓,抬出尸体,所带的行李财货丝毫没有损失。商人的儿子把所有的金银都赠送给津长,津长却不接受。这件事传到皇帝那边,皇帝说:真是一位君子!于是就把渡口取名为君子济。渡头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契吴的东山,往西流经旧时乡里的南边,北方俗称契吴亭。⽔又西流,注⼊河⽔。河⽔又南流,有树颓⽔注⼊。树颓⽔发源于东山,往西南流,右边汇合中陵川⽔。川⽔发源于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称大浴真山,⽔也叫大浴真⽔,往东北流经中陵县老城东边,北方俗称北右突城,就是王莽的遮害。《 十三州志》 说: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49 )置。川⽔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也叫贷敢⽔。⽔往西北流,注⼊中陵⽔。中陵⽔又往西北流经善无县老城西边,就是王莽的馆。《 十三州志》 说:这是旧时定襄郡的治所,按《 地理志》 ,是雁门郡的治所。⽔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东山脚下,北方俗称吐文⽔,山也叫吐文山。⽔往北流经锄亭南边,又往西流经土壁亭南边,西流出峡,在左边注⼊中陵⽔。中陵⽔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叫沃⽔;又往东流经沃县老城南边,北方俗称可不堡城,就是王莽的敬。又往东北流经沃城东边,又往东与可不堡⽔汇合。这条⽔发源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往西北流,注⼊沃⽔。沃⽔又往东流经参合县南边。参合县是魏国依参合隆而命名的,北方俗称仓鹤隆,有路从中间通过,那地方也叫参合口。这个山口在县城西北,《 燕书》 中所谓太子宝从河西领兵回到参合,三军溃散奔逃,说的就是这地方。魏国立为县,隶属于凉城郡,西距沃县老城二十里。县城北面十里,有个都尉城。《 地理志》 说:这是沃县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称阿养城。沃⽔又东流,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县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称灾⾖浑⽔,往西北流,注⼊沃⽔。沃⽔又往东北流,注⼊盐池 。《 地理志》 说:盐泽在东北。指的就是盐池。现在盐池西南距沃县老城六十五里,池⽔澄清宁静,渊深不流,东西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就是凉城郡治;池西有一座旧城,俗称凉城,郡也按此城取名。《 地理志》 说:盐泽有长、尽等官,凉城就是他们的治所。城西三里有小山,山下有泉⽔,往东南流注⼊池中。这座小山北方俗称大⾕北堆,⽔也因山而取名。中陵川⽔从支流分出处往西北流,右边在连岭北边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沃县东北山下,北方俗称乌伏真山,⽔叫浩升袁河,往西南流经沃县,在左边与中陵川汇合,往西南流,汇合了一条⽔,北方俗称树颓⽔。树颓⽔发源于东山下,往西南流,在右边与浩升袁⽔汇合,流向西南奔去,分为两条:左边那条分支往南流,北方俗称太罗河;右边那条往西流经老城南面,北方俗称昆新城,⽔从城边往西南流,注⼊大河。河⽔又南流,有太罗⽔注⼊。太罗⽔上源承接树颓河,往南流,向西转弯,流过武州县老城南边。《 十三州志》 说: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称太罗城,⽔也依城命名。太罗⽔往西南流,有一条⽔注⼊,这条⽔从老城西北五十里流来,往南流经老城西,北方俗称故架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往西南流,注⼊大河。河⽔又在左边流到浦⽔口,浦⽔发源于西河郡美樱县,往东南流。《 东观记》 说:郭极,字细侯,当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职时,平时对百姓有恩德,因此老老小小手拉着手在路上接他。他到西河美樱巡察时,有儿百个小孩跨着竹马来接拜见他。郭极间道:你们为什么老远来到这里?孩子们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很⾼兴,所以来接您。郭极向他们道谢后,就打发他们回去,孩子们又送他到城外,问道:您哪一天回来呀?郭极估算了一下,就把⽇期告诉他们。但回来时却早了一天,想到了孩子们,他就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约定的⽇子才走。⽔又往东南流,羌人都以⽔为姓氏。汉冲帝时,羌人浦狐奴归化于汉,他就是羌人的头目。这条⽔民间也称为遗波⽔,往东南流进长城东边。咸⽔发源于长城西边的咸⾕,东流注⼊浦⽔。浦⽔又往东南流,浑波⽔发源于西北方的穷⾕,往东南流注⼊浦⽔。浦⽔又往东流经西河富昌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富成。浦⽔又东流,注⼊大河。河⽔在左边汇合了一条⽔,这条⽔发源于善无县老城西南八十里。⽔往西流,经吕梁之山,称为吕梁洪。吕梁山岩石层沓,山⾕低平,山涧弯弯曲曲,崖岸又⾼又深;⾼耸的巨岩陡峭千丈,河流冲,波涛汹涌,势如雷电,轰隆之声震天动地。从前吕梁没有开凿时,河⽔从孟门流出来,大禹凿通这里来疏导河⽔。司马彪说:吕梁在离石县以西。今天在县西爬山越岭探寻河⽔,都看不到有什么阻障,到了这里才成为河上重大的险地。这就是吕梁,在离石北方偏东约二百余里。又往南流过西河郡固县东边,

 西河郡设置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王莽改名为归新。固⽔发源于上郡⽩土县的固⾕,往东流过县南。《 地理志》 说:固⽔发源于西方,东流⼊河。⽩土县,王莽改名为⻩土。固⽔往东流到长城,与神衔⽔汇合。神衔⽔发源于县南的神衔山,出峡后往东流到长城,注⼊固⽔。固⽔又往东流经鸿门县,就是旧时的鸿门亭。《 地理风俗记》 说:固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那里有火从地下冒出。固⽔又东流,梁⽔注⼊。梁⽔发源于西北方的梁⾕,往东南流,注⼊固⽔。固⽔又往东流经固县北边。固县是汉惠帝五年(前190 )所立,王莽改名为方。又东流,桑⾕⽔注⼊。桑⾕⽔发源于西北方的桑溪,往东北流,注⼊固⽔。固⽔又往东流经囿县南边,东流注⼊河⽔。河⽔又东流,有端⽔注⼊。端⽔发源于西方的号山。《 山海经》 说:山上的树大多是漆棕,草大多是芍劳,又多怜石,端⽔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河⽔。河⽔又南流,有诸次之⽔注⼊。这条⽔发源于上郡的诸次之山。《 山海经》 说:诸次之山是诸次之⽔的发源地。山上多树无草,没有鸟兽栖息,但大象和蛇却很多。⽔往东流经榆林塞,世人又称为榆林山,就是《 汉书》 所谓榆溪旧塞。从这条溪流往西走,都是长満榆树和柳树的泽地,沿着沙陵一直延展到⻳兹县西北,所以叫广长榆。王恢说:种植榆树作为屏障。就是指这地方。

 苏林认为榆中在上郡,其实不是。按照《 始皇本纪》 ,在西北驱逐了匈奴,从榆中沿着河⽔以东,与山相连。但榆中在金城以东五十里左右,山则在朔方以东,照此推断,榆中是不可能在上郡的了。《 汉书音义》 以为苏林是弄错了,这话说得不错。诸次之⽔往东流进长城,与小榆⽔汇合。沿着溪涧往西北走,到了山⾕尽头就是它的源头了。又往东流与首积⽔汇合。首积⽔发源于首积溪,往东注⼊诸次⽔,又往东流,注⼊河⽔。《 山海经》 说:诸次之⽔东流注⼊河⽔,说的就是这条⽔。河⽔又南流,汤⽔注⼊。《 山海经》 说:汤⽔发源于上申之山,山上没有草木,却多大石,下面树和楷树却很多,汤⽔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河⽔。又往南流过离石县西边,

 奢延⽔在这里注⼊河⽔。奢延⽔发源于奢延县西南的⾚沙⾩,往东北流。《 山海经》 说生⽔发源于孟山,就指这条⽔。郭景纯说:孟字也有写作明字的。汉时破羌将军段顺在奢延泽击溃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间因此⽔流经县境,就叫它奢延⽔,又叫朔方⽔。⽔往东北流经旧县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奢节石赫连龙升七年,派遣将作大匠梁公叱⼲阿利在此⽔以北、黑⽔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名叫统万城。城以蒸过的泥土精工修筑,非常坚固,虽然年代已久,但⾼城难谍仍像新的一样。又制造了各种兵器,千锤百炼,弄得都是锋利精良。又制了一把宝刀,装上雕着龙雀的大环,号称大夏龙雀。刀背上刻的铭文说:古代最锋利的兵器,吴楚宝剑号称湛卢;今⽇又有大夏龙雀,威名传遍京都。可使远方诸国归顺,可将逃亡者安抚。雄威震慑天下,就像风吹草伏。世人十分珍视这把宝刀。又用铜铸成大鼓、飞廉神兽、铜人、铜驼、龙虎之类,都用⻩金装饰,排列在宮殿前面。这座统万城就是现在夏州的治所。奢延⽔又往东北流,与温泉⽔汇合。⽔源出自西北的沙溪,往东南注⼊奢延⽔。奢延⽔又东流,有黑⽔注⼊。黑⽔源出奢延县的黑涧,往东南流过沙陵,注⼊奢延⽔。奢延⽔又东流,汇合了兰⽔。兰⽔发源于⻳兹县兰⾕,往东南流,注⼊奢延⽔。奢延⽔又往东北流,与镜波⽔汇合。镜波⽔发源于南琊山的南⾕,往东北流,注⼊奢延⽔。奢延⽔又往东流经肤施县,有帝原⽔发源于西北方的⻳兹县,往东南流。这地方因收留过⻳兹国投降的胡人居住,所以得名。⽔又往东南流,注⼊奢延⽔。奢延⽔又东流,从肤施县南边流过。肤施县设于秦昭王三年(前304 ) ,是上郡的治所。汉⾼祖平定了三秦,又立为郡。王莽任命马员为增山连率,王莽失败后,马员归降世祖,世祖仍旧任命他为上郡太守。司马彪说:增山是上郡的别名。奢延⽔往东流进五龙山。《 地理志》 说:县里有五龙山、帝原⽔,从这里起,下流也通称为帝原⽔。⽔流过长城东边,在⽩翟地区流出。又有平⽔发源于西北方的平溪东南,注⼊奢延⽔。奢延⽔又东流,走马⽔注⼊。走马⽔发源于西南方长城以北的周县老城南边的桥山,从前秦二世就是在这里使蒙恬‮杀自‬的。王莽改名为上陵峙,这是因为山上有⻩帝墓的缘故。⻩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剑,所以世人都说⻩帝升仙了。⽔往东流,从前段颖追击羌人出了桥门,追到走马⽔,听说羌人在奢延泽,就是这地方- 、’所谓门,就是桥山的长城门。秦始皇命令太子扶苏和蒙恬一起筑长城,从1 愉锣胜开始直到竭石,就是这道城。⽔往东北流进长城,又往东北注⼊奢延⽔。奢延⽔又东流,与⽩羊⽔汇合。⽩羊⽔发源于西南的⽩羊溪,顺溪往东北流,注⼊奢延⽔。奢延⽔又东流,注⼊河⽔。《 山海经》 说:生⽔东流注⼊河⽔。河⽔又南流,陵⽔注⼊。陵⽔发源于陵川的北溪,往南流过平原,折向西边注⼊河⽔。河⽔又往南流到离石⽔口。离石⽔发源于离石北山,往南流经离石县老城西边。《 史记》 说:秦昭王攻赵,夺取离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给,立为侯国,后汉时是西河郡的治所。⽔又往南流出,折向西边,流过限城县老城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忠,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间语讹,至今还叫它千城。⽔往西流,注⼊河⽔。

 又往南流过中县西边,

 中县旧城在东边,汾⽔流过城东,与河⽔隔了好几重山,并不濒河。

 又往南流过土军县西边,

 土军县是吐京郡的治所,老城也就是土军县的老县城。由于胡语与汉语对译,音变而致讹。城形椭圆而不方正,汉⾼帝十一年(前196 )把它封给武侯宣义,立为侯国。县里有一釜龙泉。出城往东南方走去,道路左边山下的牧马川出产名马,一分雄骏,就像滇池天马一样。⽔往西北流到老城东南。土军⽔发源于道路左边的⾼山上,往西南注⼊龙泉。龙泉⽔又北转流经城东,往西北注⼊河⽔。河⽔又南流,与契⽔汇合。沿溪边往东进⼊山⾕,到尽头就是⽔源了。又往南流到禄⾕⽔口,⽔源往东在溪流的尽处。河⽔又南流,接纳了大蛇⽔。此⽔发源于溪头,西流注⼊河⽔。河⽔又南流,在右边接纳了辱⽔。《 山海经》 说:辱⽔发源于鸟山,山上多桑树,山下多褚树,山北多产铁,山南多产⽟。⽔往东流注⼊河⽔,俗称秀延⽔。辱⽔往东流到洗⽔口,沿溪往西转弯,溪流尽头就是烷⽔的源头。辱⽔又东流,与⽔汇合。西南溪下就是⽔的发源地,往东北注⼊辱⽔。辱⽔又往东南流,有露跳⽔从西露溪流来,先往东流,又往东北流⼊辱⽔,流注⼊河⽔。河⽔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信支⽔。信支⽔发源于东露溪,西流汇⼊河⽔。河⽔又南流,在左边汇合石羊⽔,循着溪流往东进山,⽔源出自山⾕尽头,西流注⼊河⽔。

 又往南流过上郡⾼奴县东边,域⾕⽔从东方的荒原出发,往西流经长溪,往西南注⼊河⽔。河⽔又南流,与孔溪口一条⽔汇合。这条⽔发源于孔山南麓,循溪西流,注⼊河⽔。孔山上有三个洞⽳,大小如车轮,东西两边相距都差不多,约二丈左右,南北穿山直通,所以叫孔山。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又在右边汇合区⽔。《 山海经- 西次四经》 开头第一列山就是山,西北一百七十里是申山,山上多长小米和柞树,山下多扭树和僵树,山南多产金⽟,区⽔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河⽔。世人把它叫做清⽔,往东流⼊上郡长城,流经老人山下,又往东北流到老人⾕。沿着⽔边往北走,到了溪流尽头就是⽔源了。清⽔又往东流到龙尾⽔口,龙尾⽔发源于北地神泉障北山的龙尾溪,往东北流,注⼊清⽔。清⽔又东流,汇合了三湖⽔。三湖⽔发源于南山的三湖⾕,往东北流,注⼊清⽔。清⽔又往东流经⾼奴县,汇合了丰林⽔。《 地理志》 称为淆⽔。所以说⾼奴县有淆⽔,⽔上有油,能燃烧,可以采集起来使用。《 博物志》 说:酒泉延寿县南山有泉⽔流出,大小有如箩筐,在地上冲出一条⽔沟。⽔上有油,稠腻得像⾁汁一样,舀来放到器皿中,开始时呈⻩⾊,以后就变成黑⾊,好像凝冻的油脂一样,点着后很明亮,和油脂没有芬别。用这种油来漆车和⽔雄上的铁圈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漆。⽔上浮油也到处都有,不止⾼奴县清⽔一处。项羽把这地方封给董翁为翟王,让他住在这里,所谓三秦,这就是其中之一。汉⾼祖攻下这地方,设立为县,就是王莽的利平。民间语讹,把它称为⾼楼城。丰林川长流泻注,北流与清⽔汇合。清⽔又南流,奚⾕⽔注⼊。奚⾕⽔发源于西方的奚川,往东南流⼊清⽔。清⽔又东流,注⼊河⽔。河⽔又南流,有蒲川⽔发源于石楼山,南流经过蒲城东边,这就是重耳逃奔的地方。又往南流经蒲子县老城西边,这是当今大魏所属汾州的治所。徐广《 晋纪》 说:刘渊从离石南迁到蒲子。阐胭说:蒲城在西北,汉武帝所置。蒲川⽔往南流,有⻩卢⽔口。⻩卢⽔发源于东方的蒲子城南边,往东北流⼊⾕,溪流尽头就是⽔源了。蒲⽔又南流,与紫川⽔汇合。紫川⽔发源于东北的紫川⾕,往西南流,汇合了江⽔。江⽔发源于江⾕往西北注⼊紫川⽔。紫川⽔又往西北流,注⼊蒲⽔;蒲⽔又往西南流,注⼊河⽔。河⽔又南流,汇合了黑⽔。黑⽔发源于定县的西山,两个源头齐发,一同泻⼊一个深渊,往东南流经县北,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定⽔,俗称⽩⽔。定⽔发源于该县南山的定⽔⾕,往东流经定县老城南边。应助说:县城在定⽔北边。定⽔又东流,注⼊黑⽔,流往东南注⼊河⽔。  M.aqGxS.cC
上章 水经注 下章